• 为什么有些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特殊需要?

    「写在前面」

    在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工作中,我们经常在巡回辅导和培训的时候听园长和老师们表达说:”园/班里有一名“疑似”特殊需要儿童,但无论怎么和家长沟通,家长都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特殊需要,更别说提供诊断证明和残疾证了…”面对这种情况,面对家长的抗拒和不承认,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在他们的人生中面临这样一个特别的生命所要经历的一系列心路历程,最后,文章还给大家分享了与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沟通的策略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各幼儿园的家长沟通工作有所助益。

    「正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生活在中国社会里的每位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当孩子被诊断为“终身残疾”、“无可救药”初始甚至相当长一段岁月,大多数的父母在期盼和现实的落差中,都要经历震惊、抗拒、恐惧、怀疑、愧疚、痛苦、沮丧、无奈、无助甚至无望等一系列的心路历程。这样的挣扎往往不会止于家庭的内部。当家庭不得不面对社会的时候,特殊需要儿童的父母还常常惧怕亲友和外人的议论、质疑或排斥等负面行为和态度,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和外界。家长在深感那些持负面态度和行为的人冷漠、无知或狭隘的同时,也无法克服自己心中的自卑和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可能导致父母自身的无助感,并且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对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之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特殊需要的反应是及其复杂的,常见的反应有:

    “孩子怎么会是这样?是哪里出的问题?”

    “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让这种倒霉事落在我们头上?难道这是前世罪业今生的报应?”

    “对这种孩子,我们还能有什么指望和期盼?

    “孩子将来怪罪我们父母怎么办?”

    “这样的孩子活着也是受罪,不如死了好,反而解脱了!”

    “和孩子一起死了吧,一了百了!”

    “我们的一生算是让他(她)给毁了。”

    “这个孩子一生就废了,我得养他(她)一辈子。”

    “我们(父母)死了孩子该怎么办?谁来管他(她)?一定要死在孩子的后面。”

    “这对我其他正常孩子太不公平了,要他们生来面对额外的负担、尴尬、羞辱。”

    无论怎么想,父母这一身份无可推卸和替代。饱含着责任、义务和爱,身为父母的我们最终可能是因为无奈回归到这样一个现实:“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个生命,都是我的孩子”。痛苦之余家庭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面对子女的障碍时,可以说绝大多数父母,都曾长期抱有过一丝的希望,期盼子女能够通过求医问药出现被治愈的奇迹或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或在足够的康复训练后变“正常”。我们的特殊需要孩子,也在伴随着家长沉重的叹息和义无反顾的“正常化”之路中认知和固化自身“不正常”、“病态”的悲剧身份。

    当我们了解了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心路历程、家庭背后的压力,作为融合教育的老师,在与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沟通的时候,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去同理家长的内心感受,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在家庭中更好的支持孩子的发展也能让家长更好的支持幼儿园或班级的工作。与大家分享一些与家长沟通时的一些小策略:

    与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沟通,我们可以:

    1.亲密互信的关系是一切合作的前提,主动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倾听家长的心声、需求及想法

    3.建立同理心,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孩子及对孩子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

    4.了解家庭的价值观、家庭的需求、背景、状态等

    5.注意并认识家长的个性、心理、情绪状态

    6.协助家长找出孩子的优势,常向家长反馈孩子的进步及趣味可爱的一面

    7.用客观的语言谈论或描述孩子的问题,以实例说明

    8.主动询问家长的意见或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9.适时的肯定及鼓励家长的用心、耐心

    10.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相关事务和教学活动

    11.理解家长可能出现的强烈感情,并为家长的倾诉保密

    12.安排适宜的时间

    13.使用精准的语言

    14.使用中立的语言

    15.询问对方的看法

    16.提供正面回馈

    17.善用非口语的沟通,比如竖大拇指、拥抱、肯定地点头等肢体语言

    与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沟通,应避免:

    1.着急想解决问题,太快提供劝告或转介资讯

    2.否定家长对孩子所抱持的高期待

    3.用负面的词语形容孩子

    4.造成家长对孩子的罪恶感

    5.为担心得罪家长而营造孩子进步的假象

    6.说服家长特殊需要儿童对他们是好的或有利的

    文章参考哈佛法学院残障事业发展项目

    《让残障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给家长的支持手册》